【南林新闻中心讯】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加剧,伴之而来的干旱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全球强度干旱事件的频繁发生,对陆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库可能产生显著影响。近日,我校生态与环境学院森林生态与全球变化团队发表最新研究成果,揭示干旱对杨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残留物碳的影响及其主要机制。
据悉,土壤微生物残体碳是土壤有机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微生物残体碳的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库产生显著影响,然而,土壤中微生物残体碳对干旱的响应及其机制还不清楚。基于此,我校阮宏华教授课题组通过连续3年的野外模拟干旱实验,探讨了土壤微生物残体有机碳在不同土壤层次对不同强度干旱的响应。
实验设置了包括两个干旱强度(中等强度和强度干旱)、两个土壤层次(0-15cm和15-30cm)的实验处理。结果表明,中等干旱强度在0-15cm的表层土壤中增加了总微生物残体有机碳(+9.1%)和真菌残体有机碳(+13.5%)的含量;强度干旱在深层15-30cm土壤中降低了总微生物残体有机碳(−31.6%)和真菌残体有机碳(−43.6%)含量,并且强度干旱对微生物残体有机碳的影响在下层土壤比上层土壤更强烈。研究揭示了杨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残体碳对干旱的复杂响应,表明其受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土壤层次和干旱强度等因子的影响。该项研究对于准确预测未来全球变化情景下土壤有机碳循环过程具有理论意义。
研究成果以“Fungal necromass is reduced by intensive drought in subsoil but not in topsoil”为题,在线发表在生态学领域顶级期刊Global Change Biology (1区,Top 5期刊,IF= 11.6)。生态学博士生刘育伟为第一作者,阮宏华教授为通讯作者。生态学博士生王翠婷、张晨,我校特聘教授美国Puerto Rico大学邹晓明、加拿大Lakehead大学陈汉,西班牙国家自然资源和农业生物学研究所(Instituto de Recursos Naturales y Agrobiología de Sevilla,IRNAS) Manuel Delgado-Baquerizo教授为本文的合作作者。我校为第一完成单位。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碳中和背景下森林碳汇形成及经营响应机理